在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,全部价格由国家绝对控制。但是价格的人为设定非常困难,赵紫阳称之为改革的拦路虎,曾经集合几十个专家学者,希望用合理模型计算各个商品的“标准价格”,结果无功而返。
针对价格改革问题,张维迎在于 1984 年 4 月 21 日完成的《以价格体制的改革为中心,带动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》(初稿)的文章中提出的双轨制。这篇文章不仅明确提出了“实行双轨制价格”,而且比较系统地论证了双轨制价格改革思路。文章指出:价格制度的不合理是因,价格体系不合理只是表现形式;如果不改革价格的形成机制,价格不由市场供求决定,价格永远不可能合理。
双轨制上报中央之后得到高层认可,于是计划外价格随即放开,并开始逐步放开计划内商品价格。而双轨制的弊端也随即显现:官倒横行,腐败成为必然。但是改革没有回头路,于是邓小平在一次会见外宾的时候谈到:价格改革就像关公,需要过五关,斩六将。
紧接着 1988 年,价格闯关开始,所有价格全部放开。在匆忙中,不顾计划内计划外价格相差数倍的情况就放开价格,导致所有商品价格普涨,抢购风出现。不得已价格闯关被紧急叫停,但后果严重,是 89 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。回顾历史可以看到,价格闯关过于匆忙,没有认识到虽然市场机制优秀,但是过渡过程必须保证一定的平稳性。
89 之后,保守派上台,开始治理整顿。虽然他们的本意不是市场化,但是在整顿之后计划内外价格大幅缩小,由原来的相差几倍缩减到百分之十几左右。这个时候的邓小平,已经没了左膀右臂 (胡耀邦、赵紫阳),说的话除了邓楠已经没有几个人听的清楚。邓小平用“谁不改革谁下台”将市场化改革再次推向前进,价格再次闯关,终于使中国告别了计划经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