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,都是成功者篡改过的。所以正史总是枯燥的,成功者为了各种目的选择性的过滤了许多内容。如果一个人只是看课本,自然会对历史产生先天的反感,以为历史就是那一串串的年代日期,悲哀啊!。封面中国汇集了 1923~1946 年美国时代周刊对中国的报道,从时事新闻的视角还原历史。看了一遍感触良多,摘几个片段:
联省自治
阎锡山坐拥山西面对北洋各派系的争斗保持中立,“一不入党派,二不问外省事,三不为个人权利用兵。”重视水利,实行国民义务教育,把山西经营成独立王国。 在呼吁地方自治的声音中,有一个年轻人的言论格外响亮,他就是毛润之。他甚至起了一个“湖南共和国”的名称。毛润之认为,实行全国总建设一时还完全无望,最好的办法是索性分裂去谋各省的分建设。
张学良的不抵抗
抵抗必败是张学良的忧虑与惧怕;保存实力是张学良必然要考虑的现实。在这里还有一个更重要更直接的因素,就是两年前的 1929 年,为争夺中东铁路的控制权,张学良与苏联之间爆发的大战,在这场冲突中,张学良惨败。 年轻的张学良更有资格被称为具有现代意识的、热情的爱国主义者。1928 年宣布东北易帜,1929 年又决定从苏联手里获得中东铁路控制权。
战争爆发,绥芬河几乎被苏联的大炮夷为平地,8000 名士兵丧生。乐观自信的少帅,在惨败之后一下子跌落进沮丧的深渊。这场战争必然是被所谓的主流历史所过滤的,因为当时的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指挥下,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。
李德的阵地战
反围剿的时候,李德为什么坚持外线作战,打阵地站? 因为他深信苏联会提供大规模的援助,并抱有进行一场大规模正规战争的准备。
汪精卫
近代史给人物盖棺定论,最难定的莫过于汪精卫。 刺杀载沣的时候,“慷慨歌燕市,从容作楚囚。引刀成一快,不负少年头”。浩然正气令多少人仰望。
1932 年,他曾经说过:“”哪怕日本能派来百万大军,也会发现不可能征服中国! 中日之间不可能之间谈判。蒋介石被迫下野的时候,一改蒋的不抵抗政策,以积极抵抗著称。日本积极抗战的十九路军,正是亲汪精卫的粤系主力。汪曾下令其他部队支持十九路军,但是蒋介石私下指示嫡系部队不支持十九路军,最终导致十九路军孤掌难鸣。汪希望张学良在北方起兵牵制,但张学良根本没有起兵的意思。不知到投靠日本的汪精卫,是不是受到这写人的刺激,才对中国人的抗战失去了信心。
他,有许多机会成为人人爱戴的民族英雄。但是一步走错,被永远的钉在了汉奸的耻辱柱上。刺者成了被刺者,革命者成了大汉奸,历史的无情变化,以令人震撼的方式在汪精卫身上呈现者。
历史教科书事件
这是发生在中国的事件,日本要求中国删除历史教科书里面的大批内容。在被删除的章节中,可以读到这样的文字:
“不但国联不可靠,世界上一切国家都不可靠,都是为自己的利益着想,对于我国没有爱护的理由。 东三省问题已经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。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收复东三省的最好机会。
觉悟的青年,快下决心锻炼你们的能力和精神,做收复东三省的准备。
”东三省…… 强邻窥窃数十载,九一八,肆吞并,彼强我若唤奈何?卧薪尝胆功夫永。我们今日小学生,他日中国主人翁;主人翁,下学生,莫忘国土东三省。”
史迪威
当时美国进攻日本有两个方向,一个是海路,一个是陆路。陆路方向由史迪威统领中国和南亚的军队。蒋介石在美国参战后获得了大批的援助,却不愿意立即进攻,他要保存实力进攻共产党。史迪威自然不高兴,曾经想和共产党合作,取消对共产党地区的包围和限制,甚至武装共产党的精锐力量赴缅甸作战。
最终,他的努力失败了,被调回国。随着他离开的,还有美国的陆上进攻计划。